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2 09:51:19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上作者在每一页写的话,虽然每一句都很鸡汤,但是反复诵读的话,又真的很治愈。比如这几句:
怎么样,是不是打印出来,贴在桌前,特别有力量?
何况这本书还附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呢。
于是,好奇去了解了一下作者,凯特·艾伦,发现,原来她还有一部很知名的绘本《柔软的刺猬》,早就在国内出版。
书中也有各种金句:
“你已经成功度过了至今为止的每一天。你真的认为自己会被眼前的困难打败吗?”也一样有各式各样的鸡汤短句来治愈人心,当然还有同款漫画。
把心理治愈和绘本结合在一起,她肯定不是首创,但是艺术疗愈确实是当前西方心理治疗的新方向,国内这方面的知名作者可谓少之又少,大多真的只是鸡汤,欠缺凯特·艾伦这样具有一定心理学功底的作者。
其实,凯特·艾伦能走上心理类绘本作者的道路,也并非偶然。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己一文不值,甚至很多余。在我二十岁出头时,有两个月的时间,我有意识地避免照镜子,因为我非常厌恶自己。”
这是凯特·艾伦在书开头的自述。
25岁的凯特·艾伦被诊断为抑郁症。
最终,她成功地走出来,成为美国超人气插画家和作家。所以,她的绘本,也就不是简单的心理鸡汤绘本,所绘制的内容,是有她自己个人心得的。当然,这也是这本书提出的各种心理疗愈方法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的重要基础。
我看了一下,她主要是从以下几点给跟她一样陷入心理危机的人给出自我疗愈的方案:
心理疗愈首先就是自我认知。
人贵在自知,也最困于不自知,不自知就会莫名自卑,亦或者自大,不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亦或者遇到墙不知躲避。
西方心理学的基础就是用各种维度去理解:我是谁。
这是个高度的哲学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心理问题。
但是,大部分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大概只能说出一些身份性的回答,如我是一名律师,我是全职妈妈等。
但是凯特·艾伦却希望大家从这些维度思考你自己:
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三件私人物品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家居装饰品?
你喜欢的电视节目?
你喜欢的书?
你的业余爱好?
你学习过什么?
你擅长什么?
在她看来,这些你喜欢的风格,你喜欢的事物,以及你的认知才是塑造你的关键,而不是那些身份。
这对于那些陷入人际关系困扰的人来说,可谓是一个思维拓宽。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方面发展而来。正念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其实是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后来,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
目前在西方社会,正念是非常流行的心理自助工具。据说在硅谷,有许多科技大佬都推荐正念,并且在公司内建立正念学习小组。
凯特·艾伦也把这个工具介绍给读者,并且用绘本的形式,比较简易地进行引导。
她首先让那些很难感受到具体情绪的人,在她的绘本上画圈,以更精准地识别自己正在感受的情绪。
并且,她用绘本这种形式,而非公开学习的形式提示读者,在这里是不用担心讲错的。
接着,去问自己,这种情绪潜伏在身体的什么地方?
感觉是愉快的,不愉快,还是中性的?
最后,不加评判地接纳自己的情绪。
她也提示:不要认同这种情绪,这种情绪并不能评判你是什么人。
当然,如果你愿意探索,可以去觉察这种情绪的背后是什么故事,是什么引发了这种情绪。
人类是语言的大师,同时也是语言的奴隶。
我们会对自己说很多话,而这些内心的语言,可能会激励自己向前,也可能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受困于内心的批评者,这个内心的声音总是批评自己,告诉自己“不行”。
当然,一个人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恰当的建设性批评,而不是讨厌自己,或者拒绝接受任何犯错的事实。
凯特·艾伦特别建议,不要在情绪低落或者特别消极的日子里不断批评自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不能正常运转,也无法公平对待自己。
她邀请大家反思:
你是否会以这种方式来批评自己的朋友?
换句话说,能否把自己的批评重新表述,转变成富有建设性的、善意的批评?
如果没有办法找到更好的表达,那就从脑海中删除。
我们给自己贴了太多的“负面标签”,而这些标签大多被自己内化。这导致我们对自己越来越苛刻。
因此,告别内心的批评者,也需要重新设计标签。
请以同情的眼光看待过去的自己,给自己贴上友善的标签,当无法改变过去时,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过去感到羞耻,从现在开始,所能做的就是尝试从选择及后果中学习。
我非常喜欢凯特·艾伦书中的一句话,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送给大家:
一个人能做的最有利于健康的事,就是带着同情心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然后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